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4-08-07 23:27:13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1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诵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

预习检测(自主学习)

1.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鲍()酌()踯躅()

2.解题:

《行路难》是(),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首,歌咏()。本文是第四首。

3.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谓“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4.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精读,披文入情,咀嚼文字,体悟情感

·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前面,我们已经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品读揣摩诗歌的语言,深入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一)自由诵读诗文,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情感:

“愁”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二)研读诗文,解读一个“愁”字

1.齐读前四句诗,思考:

(1)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

① “安能行叹复坐愁”

② “愁”的表现是什么?“行、坐”“叹、愁”,(“愁之相”互文)

③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浓重、无可排解)

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人生亦有命”

“命”?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我们来学习一种诗歌解读的方法——知人论世。

①首先,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说说他看到了怎样的“命”。(知人论世)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面对这一现实,诗人也只能承认“人生有命”。那么,怎么又说“亦”?

②“亦”字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合作探究)“泻??”

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比喻。

如何理解“安能”?

(就像水会往不同方向流淌一样,人生在世间也各自有命,这似乎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我怎么能因为这而发愁呢?)

诗人真的能看开了吗?

强加在身上的不公平,你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可能看开呢?(自我劝慰之语,内心愤懑不平)·读这四句,读出诗中情感的细微变化。

(读法指导:一二句平;三四句略上扬,有不平之怨。)

2.齐读后四句,思考:

(1)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自宽”,诗人内心得到宽慰了吗?

①“酌酒”

②“歌唱《行路难》”

(①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

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愁之解”,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此情此境,让诗人何以堪?

·(2)诗人情感郁积到极点,不禁悲愤地大吼一声:

“心?”

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总爆发?

这是什么句式?和前面哪一句句式相同?情感有何变化?

(前面,心有不平,想排解;这一句,怒火填膺,忍无可忍)(“愁之怒”,忍无可忍的愤激之语)

·读这三句,读出情感变化。

(3)然而最后一句,诗人的情感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急转直下,隐忍吞声)(“愁之忍”,极度痛苦和矛盾,还有无奈)

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知人论世)(再看写作背景。不敢说,说也改变不了什么,还可能带来杀身之祸,“愁之源”)

有门第等级的存在,纵你才高八斗,纵你有满腔报国热忱,只是不得施展。诗人的万千悲愤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这四句,读出情感从激愤到隐忍的变化。

(读法指导:先扬后抑)

3.结合全诗,想象勾画诗人形象,说一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痛。

(三)、诵读诗文,体悟一个“愁”字

三、再读,反观自我,读出人生感悟(深化拓展)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总是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一)、古诗文中抒发怀才不遇的诗词很多,请搜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诗句,体会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并思考为何不同。

王勃《滕王阁序》 ——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李白《行路难》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定风波》 ——“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为何不同?时代使然。

(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 ……此处隐藏929个字……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

【思考3】第三句“人生亦有命”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思考4】第五、六句“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思考5】“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思考6】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思考7】鉴赏艺术特色

明确①语言质朴。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②音律也很独特。一与三、二与四分别押韵,错落有致。

③此诗直抒胸臆,以真情动人。诗人信手拈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思考8】对比与思考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问题1:请比较两首诗情感的异同。

明确①相同之处是都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抑郁,都表达了宦途的艰难。②《拟行路难》虽有对命运的抗争,但最后仍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行路难》虽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但最后展现的是一种豁达和乐观。

问题2: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明确李诗语言上充满了豪迈气派,俊逸之气,鲍诗语言上过于沉郁伤感。

四、明晰主旨

全诗抒写这种难以言表、如鲠在喉的哀痛,妙就妙在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徊、自具神韵,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诗人的忧愁愤懑。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五、拓展阅读

①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的诗,郦道元、杨衒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②这时代以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以后——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一些卓超的哲学天才、佛教大师,也是出现在这个时代。

③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注①]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但是西洋“文艺复兴”的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所表现的美是秾郁的、华贵的、壮硕的;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晋人的书法是这美的最具体的表现。

④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气息。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撰述人刘义庆生于晋末,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当时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模方面,离真象不远(唐修晋书也多取材于它)。

⑤要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世说新语》一书里有不少重要的资料和启示,是不可忽略的。今就个人读书札记粗略举出数点,以供读者参考,详细而有系统的发挥,则有待于将来。

⑥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上先已表现于曹操那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殷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种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在西洋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事。

⑦山水美的发现和晋人的艺术心灵。《世说》载东晋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水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几句话不是后来五代北宋荆(浩)、关(同)、董(源)、巨(然)等山水画境界的绝妙写照么?中国伟大的山水画的意境,已包具于晋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中了!

⑧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无论对于自然,对探求哲理,对于友谊,都有可述。如,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着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六、素材积累—鲍照名句

1.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

2.贫游不可忘,久交念敦敬。

3.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4.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5.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6.贫交不可忘,久交念敦敬。

7.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