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语文《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河与青草》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语言故事,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别人身上的长处。
新课标中指出:低年级的语文阅读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先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图文结合,教师范读、学生自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走进文本,做到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第一课中字词也是教学重点,对于易写错笔画的指导以及一些书写的常用写法,让学生学会观察,按笔顺练写,教师做好指导、评价以及纠正坐姿的责任。
第二课时主要精读课文,感悟课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走近文本,在课文中学会做人。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小河与小草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要保护一方,就必须保护另一方。这样才能有一个水草茂盛的美好环境。教学难点是初步感悟自然界的事物相互依存的特点,并从中领悟做人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在精读中,我主要围绕3个问题来实现重、难点目标的实现:
(1)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3)分别是怎样对话的?从“抱”这个字理解课文情感,体会小草和小河相互依存、彼此尊重、谦虚等美德。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一、教师应该善于倾听。身教甚于言教,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老师、倾听同学说话的好习惯。
二、注意课堂调控,培养有纪律的班集体,塑造有纪律的课堂。
三、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用具的使用,尤其是语文书。本节课,因为紧张,所以学生都没有读到语文书。
四、多媒体课件时要注重全体学生,字体太小,坐在后面的学生不一定会看到。
五、注意教师的教态,要端庄、大气。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改掉不足,争取更上一层楼!
《小河与青草》一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寓意很深,意在让学生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彼此欣赏、共同进步。
一、以读为本,培养朗读的能力。
教学中要让学生读熟对话,从对话中理解课,这是一个难点,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之后,我让学生观察每句对话的前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符号,即“”,于是进行标点符号教学,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对话练习中别忘了他们的名字。其次是区分那句话是谁说的,这个环节采用了小组互相探究的自学方式,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讨论交流,学生基本能区分清楚,哪句话是谁说的话,为之后的指导朗读做好铺垫。我采用了较多读的方式。比如,小组互相交流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读的轻松,读得有趣。
二、联系学生已有经验,理解难解生字词。
比如:“浑浊”一词,让学生凭空想象什么是浑浊是很难的。于是我联系学生生活中见到的大雨滂沱的场面,积水从高处像低洼处冲刷是的情景,那样的水就是浑浊的泥水。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浑浊”了。
三、语言训练,形成知识的积累.
我充分挖掘文本中可进行语言训练的地方,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如学习“碧绿碧绿”,我让学生仿照说话“‘小白兔是雪白的’可以怎么说?”。在一次次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活了,更增加了知识。此外,文中还有很多优美的词句,比如“弯弯的小河”、“青青的小草”、“浑浊的泥水”等,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积累,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训练中积累内化,为将来的写作打下基础。
《小河与青草》是一则童话故事,课文意在让学生领悟到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共同进步。课文的寓意很深,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深奥,难以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通过观察和朗读体会小草的“绿”和小河的“清”;依据板书提出问题“小草为什么这么绿”和“小河为什么这么清”,通过朗读对话、句式说话理解;小结小草和小河是一对互相帮助的好朋友,拓展还有哪些这样的好朋友,练习仿说。
在执教之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注重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比较多的读的方式,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得轻松,读得有趣。如在引导学生朗读“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小河来夸一夸小草,既具体形象,又生动有趣,于细微处见匠心。对于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我都给予肯定,一些看似平常的评价,是学生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了课文的深刻内涵。
其次,注重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的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享受美的乐趣。”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小河为什么要感谢小草?”我采用师生同台表演,再现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亲眼观察一杯清水如何被泥土搅浑浊的,利用手指来演示小草的根须如何“紧紧抱住”小河两岸的泥土。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小河与小草相互依存的关系,懂得在生活中是要互相帮助。
第三,注重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重组。
本课教学中,我将课文进行了重组,首先学习小河与小草互相夸奖的话,体会小草的“碧绿”和小河的“清澈”。在读好这两句话之后,再学习“小河与小草为什么要互相赞美对方呢?”体会小草为什么这么绿和小河为什么这么清。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比较容易接受,而且重组后流程设计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心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
第四,注重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的衔接。
在最后拓展部分,紧密结合课文的思想内涵,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互相帮助的好朋友,比如设“蜜蜂”和“花朵”、“牛羊”和“草原”、“啄木鸟”和“大树”,并设计了“啄木鸟”和“大树”的对话,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大树能茁壮成长”是因为啄木鸟为他捉去害虫,“小鸟的歌声这么动听”是因为大树给啄木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给了它一个温暖的家。学生在仿照文中句式练习对话的过程中,再一次地体会自然界有许多事物是相互依存的。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我围绕教学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进行了愉快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学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教学的任务没有全部完成,最后的写字环节匆匆结束,没能在当堂训练。再加上本人的准备也不是太充分,学生对于“小草如何保住泥土”这一知识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书本的运用也是少之又少等等。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