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隆中对》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隆中对》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 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重点难点:
1、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2、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教学方法:朗读法 提问法 讨论分析法 多媒体演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2、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出师表》。试试能不能背诵一下其中的第六段:“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3、提示学生背诵之后,提问:这一段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学生很容易回答:三顾茅庐。教师接着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二、简介背景及题目: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三、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实行个别读,齐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
教师注意正音:
hào fǔ suì yì bǐng qīng tuí duó shēn chāngjué
好 为《梁父吟》 遂 诣亮 屏人 倾 颓 度德量力 信大义 猖 獗
kuài dài yīn xù zhòu zhū róng dān
吴 会 殆 民殷国富 存恤 帝室之胄 诸 戎 箪食壶浆
四、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特殊句式的翻译,如:
1 时人莫之许也——(倒装句)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贤能为之用——(被动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反问句)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一一思考:
1、本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段才华横溢的对策,那么是谁在问?问谁?
2、 问什么?为什么问?
3、 是谁在答?
4、 他答了些什么?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思考:
5、 他为什么要这样答?
6、 回答的依据是什么?
7、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8、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准备下节课回答。
教学后记:
课题:隆中对
第 2 课时 课型: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 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批注:
重点难点:
1、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2、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教学方法:朗读法 提问法 讨论分析法 多媒体演示等
教学过程: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认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每一道题。
1、是谁在问?——先主刘备。
2、问谁?————问诸葛亮。
3、问什么?——“君谓计将安出”中的“计”——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大计——消灭奸贼,匡扶汉室的大计。
4、为什么问?——A 有徐庶的推荐。B 先主的话“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5、是谁在回答?——诸葛亮。
6、他答了些什么?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
(1)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曹操拥百万之众(军事上),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天险),已历三世(历史),国险而民附(民心),贤能为之用(人才)——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2)分析有利的地势及利用的策略:荆州用武之国,益州天府之土。——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分析刘备的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4)确定霸业兴汉的策略:(A)做好准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B)等待时机:天下有变。 (C)起兵出伐: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7、他为什么要这样答?也就是他答话的依据是什么?
诸葛亮其实是在 ……此处隐藏25041个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对,回答,应对。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3、文言知识积累
(1)给下面句中划横线的字注音并释义。
好为《梁父吟》时人莫之许也因屏人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凡三往
欲信大义于天下遂用猖獗然志犹未已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利尽南海
总揽英雄保其岩阻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遂诣亮度德量力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存恤帝室之胄箪食壶浆
(2)积累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自董卓已来
(3)特殊句式积累时人莫之许也()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句
君与俱来()句
二、学习研讨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问题探究
(1)刘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向诸葛亮问“计”的?
(2)诸葛亮对策的核心是什么?
(3)围绕这一核心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4、结合课文,总结本文在谋篇布局和人物塑造方面的特色。
三、评价样题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国险而民附()()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2、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挟天子而令诸侯
②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4、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
5、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
②孙权:
③刘表、刘璋:
④诸戎、夷越:
6、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四、延伸拓展
1、诗词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2、对联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题河南南阳卧龙岗宁远楼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题成都武侯祠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
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
3、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5、与诸葛亮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木牛流马》、《八卦衣与鹅毛扇》
6、和诸葛亮有关的歇后语:“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隆中对》教学设计 篇11一、课题:
隆中对(第一课时)(人教版九义实验教材九年级语文)
二、执教者:
渠县中滩乡中心学校李川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作者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相关历史知识;
②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
③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较好的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感悟历史人物诸葛亮的形象。
②了解本文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论事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领悟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培养、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相关历史知识;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较好的文言语感。
五、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在阅读中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对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极大的兴趣。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比较片面,朗读文言文的语感较差。
六、媒体的选择与组合设计理念:
1、扩展知识容量,开放教学空间;
2、拓展学生阅读思考的空间,提供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素材,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供条件;
3、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地图画,艳丽的色彩,声情并茂的朗读,充分展现语文美,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七、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教学过程简述
1、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
①自制一幅《群雄割据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②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2、导入新课
(1)请1~2名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亮形象,可以讲故事、可说成语、也可谈典故。
(2)板书课题,明确本课教学目标,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