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术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美术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
《绘画游戏》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线的表现力。通过游戏让学生体会线的感情色彩,尝试用线表现自己的心情,并且逐步体会到绘画是情感的表诉,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展现。通过本课的教学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造精神。通过尝试新的绘画方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
学情分析:
心理学家对儿童美术发展进行评定研究后指出,七、八岁左右的孩子是“美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涂鸦仍然他们的天性,是一件极快乐的事。他们的绘画是一种出于本能的创造性游戏,是非常主观化的。孩子们会出于自己心灵和观念上的一种愉悦,无拘无束的涂抺出非常迷人的作品。儿童的这种绘画心理发展现状与本课的设计达到高度的协调,孩子们一定会被激发起强烈的绘画热情。本课的绘画形式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而又新鲜的,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一定非常浓郁,但首次接触绘画的情感表现力的讨论,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在今后的绘画创作的'表现力和艺术欣赏的理解力上都能得到飞跃性的提高。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绘画游戏的基本方法。会利用随意线条形成的图形想象添加形象。
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3、通过游戏让学生体会线的感情色彩,尝试用线表现自己的心情,并且逐步体会到绘画是情感的表诉,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展现。 教学重点:体会线的感情色彩,尝试用线表现自己的心情。
教学难点:利用随意线条形成的图形,想象添加具象或抽象的形象。 教学资源:
教具:课件、两块黑板
学具:纸、笔、粉笔
设计思路及理念:
本课的设计我以感受——尝试——表现——想象——感悟为主线。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线的感情,尝试用不同是线表现自己的心情,尝试用线表现音乐中的感情,让学生充分想象创造形象编故事,最后结合艺术欣赏让学生感悟绘画与游戏,艺术与感情的联系。给学生创设一个对于绘画语言——“线”的从直观感受到理性理解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观看线条动画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教师播放线条动画,请学生仔细观看,并汇报看到了哪些形象?这些生动有趣的形象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构成图像的线条有什么特点?
二、艺术欣赏,感受线条的美
教师介绍西班牙画家米罗。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朋友,他可是
世界上著名的画家哦!他就是用这样的线条来表达自己情感的,你们想认识他吗?请跟我来吧。教师与同学一同讨论画面的内容、线条、色彩及所共同步入米罗的世界。
教师:请你看看这幅画好看吗?说说理由。
教师小结:线条可以表达感情,画面中不同的线会传达给人以不同的心情。认识线条(直线、曲线、折线)揭示课题--绘画游戏。
板书课题:绘画游戏
三、想象练习
出示学生熟知的三角形和圆形,让学生联想,说说想到了什么?
四、比较三幅图,哪幅分割得最恰当。
请学生观察这三幅图,说说那幅图分割得最恰当,并说说理由。
五、充分想象,添加形象,指导绘画方法。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第二幅画面,发挥想象,充分联想,看看能添加什么?教师以画中的一个轮廓为例启发学生充分联想,再用粉笔在线条中随意的点几个点儿,或画几条线,以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让我们把它们变出来吧!在充分想象后,
教师展示添画的方法并完成作品。
六、完成作业
(1)作业要求:
① 在一张图画纸上随意画线,最好一笔画完,注意疏密关系。 ② 利用自己画好的或与别人交换的图形,联想进行添画,注意巧妙利用随意形。
(2)教师辅导要点:
①
随意形的疏密关系。
② 添加内容是否生动。
③ 调整画面的整体感觉。
七、作业展示
学生自评、互评结合。
按照作业要求评价作业。
分析创新表现内容。
教师总结: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美术教学设计2课题背景:
课程的学习方式不只是传统方式的学习和理解,还必须能反映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课题的过程中参与知识的创新,教学活动也不是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和实验室的操作,还必须让学生到真实的世界中,去获得各种切身体验的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艺术教育资源,拓展艺术教育空间,丰富课程资源,使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感知生活空间,是当代教育对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课。活动目标和内容:
活动目标:
结果性目标
感受并理解色彩在生活空间的装饰效果方面所起的作用
从空间面积、空间装饰和空间设计等方面分析现代社会对空间设计的要求
掌握用线条、色彩等多种表现形式来描绘室内空间
体验性目标
感受美术创造力在创造生活空间的作用
感知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生活空间的异同
理解运用色彩的自然联想和情感联想的相互关系
信息资料的收集、检索、归纳、整理
利用绘画、设计、手工模型等形式进行具体操作体验
方法反馈、评价和选择
活动内容:
教材分析: 《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是新教材改革初中二年级的课题内容。色彩作为一种普遍的审美形式,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人们对色彩的选择完全按照自己的喜爱且不受室内外气温的影响来进行设计。色彩在居家环境中日益成为现代人重要的设计因素。
本课重点是要把色彩知识和家居色彩设计联系起来。
知识点:1。色彩的自然联想和 情感联想。 2。 色彩在家居设计的运用。3。色彩与家居设计的和谐统一。
学生分析: 赤橙黄绿青蓝紫 ,色彩无处不在,她们宛如一道绚丽的虹,点缀着自然和生活。丰富人们的视觉感受,又赋予居室鲜明的节奏和个性色彩。而我们的学生就和这些七彩的颜色一样各具特色,作为教师要把学生对色彩不断尝试和运用与学生自身联系起来,让学生把独特的色彩运用到生活中,让色彩和学生的生活一体化、具体化。学生才会有较佳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呈现录像( ……此处隐藏13563个字……一下。 看看能画出一些什么图案。
3、老师总结各种工具可以刮出不同的美丽的线条和图案。
4、老师示范刮画长颈鹿。
用竹签刮出一个圆, 圆下有两条线, 又是一个椭圆, 下面是四条柱子, 刮出眼睛和嘴巴、耳朵, 身上有色块,
用小刀块,脖子上的皮毛用梳子刮,长颈鹿见到小朋友十分高兴, 就唱起了歌, 用叉子刮出波浪状的五线谱。
5、出示范画 请幼儿看一看、讲一讲, 老师用什么工具, 刮出了什么?
6、幼儿刮画:请小朋友用各种工具来刮一张画吧。
7、总结:重点表扬大胆作画的幼儿。
这么多美丽的刮画作品, 我们来把它布置成一个刮画作品展, 请别的班级的小朋友也来参观吧。
美术教学设计14课程目标
1.能跟随绘本的情节发展,简单了解亨利马蒂斯的生平。
2.通过说一说、贴一贴的方式,感受亨利马蒂斯作品中“色与形”之美。
课程准备
1.自制教学PPT
2.黑色卡纸、各种形状的彩纸
3.画架展板、布置成画展的教学环境
课程过程
一、马蒂斯的世界
1.今天周老师带你们来到一个画展,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这些都是谁的作品呢?
小结:欢迎小朋友们来到马蒂斯的世界!
二、马蒂斯的剪刀
1.绘画时期的马蒂斯:马蒂斯是个非常爱画画的人,即使生病做手术也不忘在床上画。
2.年迈时期的马蒂斯:生病的马蒂斯再也没有力气画画了,他非常的伤心难过。
3.马蒂斯的剪刀:马蒂斯把剪刀当作工具,用剪纸的形式来创作。
三、马蒂斯的作品
1.从色彩、单个形状、形状组合等方面引导幼儿分析马蒂斯的作品。
2.马蒂斯的.作品的颜色丰富,用色大胆,形状多样,成为了当时一个特有的艺术风格——野兽派。
3.亨利马蒂斯是法国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四、马蒂斯的剪纸
1.要求:4人一个篮筐,先贴大色块,再贴小色块。
2.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色块,可以手拉手、叠在一起玩游戏。
3.幼儿创作,教师指导,引导幼儿说说自己贴了什么画面。
4.讲述故事结尾。
课程反思
本活动将原本枯燥的艺术大师生平介绍,利用绘本的形式让幼儿了解。将枯燥的内容变的直观且生动有趣,幼儿通过观察画面以及故事的发展线索,就能在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马蒂斯的生平,更加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艺术活动最终目的是激发幼儿表达表现的欲望,因此在初步欣赏大师作品的时候,积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表述,肯定幼儿的想法,最后再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大师画作背后的故事简单介绍一下,为的就是能够让幼儿知道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样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对事物的看法,而且不同的艺术作品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最后让幼儿尝试贴一贴,用大师的作画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故事,起到一个与大师共情的作用,进一步理解大师的内心世界和作品。
美术教学设计15一、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中国画梅花的象征精神,掌握梅花的花朵、枝干的画法,能够用中国画的形式完成梅花的作品。
2.通过观察、欣赏、讨论和实践练习,学会中国画梅花的绘制方法,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3.感受托物言志的人文精神,体会中国传统绘画所蕴含的情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画梅花的画法。
难点:体会梅花的象征精神。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朗诵王冕的《墨梅》,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观看:
1.作品主要以什么为主题?(梅花)
2.诗中你能领会到梅花有怎样的精神?(傲骨独放的.坚强意志,不同流合污的精神)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中国画中梅花形象是多见的题材,梅花多为文人志向的载体在诗歌绘画中多作表达,是中国艺术载体中的重要表现元素。梅花以其高尚的品格备受尊重,大家想不想知道在中国画中梅花是运用怎样的方法创作出来的,想不想也用梅花表达自己的情操志向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画的梅花。
活动二:描述分析
1.感受梅花寓意
教师展示清代吴昌硕的《寻梅》,提出问题:
(1)《寻梅》作品中的梅花给你怎样的感受?(傲寒独放、坚韧不拔)
(2)作品和现实中的梅花有什么不同?(水墨勾勒、黑白无色)
(3)画面由创作要素组成?(诗书画印)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梅花拥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吴昌硕先生以其特有的笔力遒劲表现更加彰显梅花的傲骨,画面结合诗书画印的创作要素,更加体现了作品的文人情怀。
2.分析创作技法
教师展示作品《寻梅》以及点画和勾花法创作的梅花,提出问题:
(1)作品中的梅花由哪几部分组成?(枝干、花朵)
(2)在进行枝干创作时需要注意哪些变化?(用笔急徐的变化和墨色浓淡来表现枝干的俯仰穿插)
(3)作品中的梅花创作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勾花法、点画法)
(4)作品是怎样表现出花朵不同变化的?(表现出了梅花正、背、俯仰的不同姿态)
学生回答,教师启发引导:我们在进行梅花创作时有点画和勾花两种最基本的画法,分别表现梅花不同的姿态,但是两种画法的共同特点是在创作时构图有都要注意花朵的俯仰、聚散之分;笔墨有浓淡、粗细之分;这样才会使画面显得更加生动和谐。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分别示范讲解梅花的枝干以及花朵的点画及勾花画法:
1.枝干:中锋写枝(用笔急徐变化,墨色干湿浓淡结合);
2.点画法:侧锋点画梅花花朵的正侧,花蕾和花蕊;
3.勾花法:中锋画花瓣、花蕊(注意表现花朵的不同姿态)。
活动四:实践展评
1.请同学绘制一幅中国画梅花作品,可以选点画或者勾画任意一种表现方式。
2.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用笔的中锋侧锋、用墨的浓淡干湿、花朵的聚散、提款压印等。
3.完成作品后举办“傲骨寻梅”中国画梅花画展,请学生自愿展示并介绍自己作品的内涵寓意、笔墨色的应用方法。
4.其他同学从画面的布局、表现方法、用笔用墨及用色等方面加以点评。
(如《无处可寻》:画面简洁生动,一枝梅由右下方穿出,用勾画法绘制、枝干遒劲花朵聚散有序。)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谈一谈本课收获,并进行情感升华:传统文化发新芽,梅花是我国传统花鸟绘画中常见的表现题材。当我们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时会发现画面中的梅花不再是那支傲寒独放的野梅,而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而为之奋斗的“你我他”。这就是中国画的魅力,是值得我们继承弘扬的一门高级艺术。
2.课后请学生向家人介绍自己的作品。
四、板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