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说课稿1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百分数的应用(三)》,这一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个知识点,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以及已知标准量和分率求比较量,这节课是已知比较量和对应的分率,求标准量,它是这个单元最难的一个知识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一是进一步加强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二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三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是利用百分数的意义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打算分四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复习旧知,创设情境。首先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条件找出标准量,说出相等的数量关系式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
今年产量比去年增产二成;
工作效率提高了15%;
苹果的质量比梨的质量少10%;
生产成本降低了15%。
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弄清各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红太狼要灰太狼去买菜,他用手中20%的钱买葱,40%的钱买白菜,买白菜的钱比买葱的钱多4元,它手中有多少钱?从而揭示课题。
第二步探究新知,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上分四步进行。
1、出示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获取表中的信息,比较相关数据,说出自己的发现,即通过比较:可以感受食品支出总额在逐年减少,而其他支出总额在逐年增多,家庭的总支出也逐年增加,从而体会到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
2、简单介绍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发达国家的标准恩格尔系数。
3、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问题。
学生一般会提出三类问题,如1985年食品的支出比其他支出多总支出的百分之几?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百分之几?其他支出比食品支出少百分之几?在这里重点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标准量是否相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4、解决实际问题:1985年我家的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1985年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首先让学生读懂题意,尝试画出线段图,教师巡视时,把画得又快又好的线段图展示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可以借鉴一下。然后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再指名汇报解题的方法;最后课件演示学生的各种解题思路,比较各种算法,此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每个学生理解透彻。
第三步: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在练习中,我设计了四道练习题
1、到了1995年我家的其他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
1995年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2、到了20xx年,我们的生活更好了,食品支出和其他支出都分别占了总支出的50%,让学生猜想一下,其他支出中都有哪些支出?然后出示: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20%,食品和教育支出一共是7000元,这一年总支出多少元?
3、我儿子买了一本《少年百科全书》,现在书店的书一律九五折出售,这样比原价便宜6元。这本书原价是多少元?
4、20xx年我儿子的压岁钱是这样用的,买各种学习书籍花了一半的压岁钱,用25%购买日常用品,15%存入银行,余下的钱在献爱心活动中捐赠给有困难的同学,已知他捐献的'钱和存入银行的钱共75元,他共有多少压岁钱?
第一题是基本练习,目的是巩固新知;第二题比第一题相比有所变化,要求教育和食品支出共占总支出的百分之几;第三题在叙述上与例题有所不同,但解题思路是一样的,关键是找准标准量;第四题加大了难度,关键是要知道捐献的钱占总数的百分之几;做完以上四题,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解决开课时灰太狼手中有多少钱的问题,目的是前后呼应,学以致用。
整个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充分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步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首先是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谈谈自己的收获,然后要求学生回家后实际调查一下自己家庭消费情况,计算自己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而感受我们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说学法
本节课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如尝试画线段图,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提倡算法多样化,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用方程解题,也可以用算术方法解题,各抒己见,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为了让后进生融入到学习之中,我把简单的问题让给他们回答,让他们充满自信,找到自我。
四、说学情
根据和学生的接触,我发现他们习惯用算术方法解题,利用线段图分析题意,用方程解题有困难,如果遇到较复杂的问题很多学生就会束手无策,因此,让学生学会画线段图,学会用方程解题十分必要;还有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很多学生心明口不明,为此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足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五、说教学效果
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设计比较到位。一是情景创设有趣高效。灰太狼是大家非常喜欢的卡通形象,将它引入数学课堂,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二是新知探究扎实高效。百分数应用这一内容比较枯燥,为此,我把书中笑笑家庭的消费统计表换成我家的消费情况统计表,让学生倍感亲切。由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答,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学生感到轻松,学得主动;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三是练习应用内化增效。课标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体验成功。在巩固练习时,设计的练习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巩固了新知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问题其实就蕴含于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之中,产生了想学好它,能学好它的愿望;特别是压岁钱一题的训练,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解题的思路,也明白了不乱花钱的重要性,要科学、合好使用好自己 ……此处隐藏21236个字……在上届奥运会上中国队
1.获得32枚金牌,是获得奖牌总数的六十三分之三十二。
2.获得铜牌的枚数是银牌的十七分之十四。
3.获得银牌和铜牌的总枚数是奖牌总数的六十三分之三十一。
教学设想:
此环节我利用上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的奖牌情况,将各奖牌分布情况用分数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说说单位“1”的量以及数量关系,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于生活,只要善于发现,在我们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
(三)探究新知,确定目标。
1、学习例题4
教学设想:
在教学例题4的过程中,我利用大熊猫晶晶与学生对话的形式引出复习题中的已知条件,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提出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同时让学生画出线段图,并明确线段图中每个部分,这样的安排,一是为学生学习新知打下基础,揭示课题,二是便于让例题4与复习题进行比较,从而能够将以前学习的分数应用题和现在学习的分数应用题正确的区分开来。具体过程如下:
熊猫视频引入:大家好!我是熊猫晶晶,你知道我在中国哪个省最多吗?
2005年全国约有2000只,四川省占其中的`四分之三。
(1)从这组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提出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 (四川省约有多少只?)
(3)怎样解答?你是怎样想的?
(4)你能画出线段图吗?(学生说老师画)
(5)还能提出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其他省占几分之几?)
(6)你是怎样解答?从线段图上你能看到吗?
揭示部分课题:分数应用题(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一步的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
教学设想:
在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时,我充分利用课堂中已有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刚才的一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线段图上,进一步分析。新的问题还能在原来的线段上表示出来吗?从而使学生对线段图做进一步的修改,在修改线段图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学生经历这样一个思维过程,也就能找到在线段图中隐藏的一些数量关系。通过这些数量关系,学生也就能顺利的列出算式并解答出来。在应用题学习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学会分析题意,理解题意,并能根据线段图找到数量关系,是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这也是本节课最终需要解决的地方。具体过程如下:
(7)你能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
(8)线段图变不变?在线段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量关系式?(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9)你能解答出来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10)比较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设想: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别用不同的思路列出了两种不同的解法,对这两种解法的比较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说出两种解法的区别与联系,也就是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数量关系的训练,让学生明确两种解法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思路,但数量关系都是一样的,第一种是用总数减去四川省的只数,得到其他省的只数;第二种是用单位“1”减去四川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求出其他省的只数。这样的分析,对学生进一步形成解稍复杂的答应用题的方法是有很大帮助的,也从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一般规律。
师述:两种解法,虽然它们的思路不一样,但我们可以利用这两种解法互相检验,使我们的解答过程更加准确!
揭示整个课题:刚才大家共同解答的分数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补充课题:稍复杂的
2.学习例题5(欢欢)
教学设想:
例题5的学习是在例题4的基础上进行的,表面上两个例题似乎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但实际上他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在例题5的设计上,我本着尊重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原则,将例题5进行了一些改动,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想让例题5更加有趣味性,更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二是想培养学生对2008年奥运会的爱国情怀。为了增强例题4与例题5内在的联系,我抛出一个问题:例题5中的两个量能不能象例题4那样在一条线段上表示呢?学生就能明确例题5在画线段图时,必须要画两条线段分别来表示两个量,这个指导过程教师是必须要有的,因为在今后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中,学生如何通过画线段图帮助解答是十分有必要的,紧接着就是明确这两个量先画哪个量?每个量如何画的问题,在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画出的线段图列式计算,通过尝试,学生列出了两种不同的解法,在分别对这两种解法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加明确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解答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1)出示例题5
运动员与普通人心脏跳动次数是不一样的,跨栏冠军刘翔每分钟约跳55次,张老师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刘翔多五分之四,张老师每分钟心跳多少次?
(2)出示“思考”帮助学生画线段图
①题中两个量,先画哪个量?怎样画?
②题中另一个量又该怎样画呢?画长些还是短些?长多少?短多少呢?
(3)学生自主完成线段图,列出算式并解答。
(4)小组汇报。
(5)比较两种算法:你比较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设想:
(四)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教学设想:
在练习这一环节,我十分注重“双基”的训练,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训练要渗透到每一节数学课中,让学生打好基础,逐步提高。同时在练习题呈现方式上体现呈现的多样性。
1.基本训练:
(1)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运动员人数占五分之三。
女运动员人数=运动员总人数 -( )
女运动员人数=运动员总人数×( )
(2)鸟巢和水立方共耗资10亿人民币,其中水立方耗资是总数的五分之二。
鸟巢的耗资=总数 -( ) 鸟巢的耗资=总数×( )
(3)修建鸟巢,原来用钢材50万吨,现在用的钢材比原来节约五分之一。
现在用的钢材量=原来钢材量-节约的钢材量
现在用的钢材量=原来钢材量×( )
2.巩固应用:
参加北京奥运会男运动员约有4000人,女运动员人数比男运动员多四分之一,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多多少人?女运动员有多少人?(线段图展示)
3.开放作业(我的2008)
在上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共获得32枚金牌,17枚银牌,14枚铜牌,共63枚奖牌的好成绩。在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根据备战情况,特提出以下目标:
2008年奖牌总数比上届多九分之二
2008年金牌总数比上届多八分之一
上届奥运会上我国传统项目共获得23枚金牌,2008年这些传统项目要比上届多二十三分之三
你能算出我们国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奖牌目标吗?
(五)全课小结,回顾所学: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课堂作业:
P70页第三题 P70页第四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