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的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见识》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见识》的读后感1对于读书,不仅要有输入,更重要的是要有内容上的输出。
关于寒窗苦读,引用文章中的一句话“因为寒窗苦读所以全世界都欠你钱的三观,早一天毁掉比晚一天毁掉好”。寒窗苦读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并不是炫耀的资本,也不能抱有这些付出就必须要有什么回报,更要树立的是终身学习的态度,实实在在的学到有本领,才能坦然面对生活和社会。所以,不能抱有读书无用的思想,这个过程是必须要有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改进方式和方法去提高自己。
关于家庭教育,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比较快,而父母更多的都同时在上班,对于家庭教育中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常常被淡化,没有真正意识到“父母在子女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成熟,首先是自己要不断进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养成好的习惯,和孩子“一同学习、一同成长”,才是给孩子有了一个好的起点。有时候,我自己在倒立,结果2岁的儿子也时不时的在床上做出这样的动作,所以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你不经意的习惯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如果你常常在玩手机,而要求子女去学习,我相信不是他主动去学习的,一般都是拒绝去学习或者学得心不在焉。就像儿子对我说“不要玩手机了,我都不玩,带我玩玩具”,说的`自己都内疚的不行,便只有行动起来。
关于“向死而生”,对于死亡,都是会产生恐惧的,不过对这个事情的态度不同,也会有着不同的结果。“每当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我就想,没关系,我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除死无大难”等的想法,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积极的一面,而不是有轻生的念想,死亡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点,虽然是终点,但是在人生中只占一个过程或节点,所以要珍惜和利用好其他节点,“绝大多数人都过分看重最后的一两周,而忽视前面的几十年,在健康的几十年里,浪费的时间又何止两周呢”。读后感·而且,今年我对死亡这个词语感受更深更贴近,身边的人因为不同的原因而离开了,有不到10岁的侄儿因突发病夭折,有30多岁的亲戚患病早逝,有五十多岁的熟人患癌离开,有六十多岁的身边人不慎落水溺亡,也有80多岁的亲戚安静的离开。所以死亡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过程不一样,留下的也不一样,对于他的评价也不一样,人生的长河中需要在过程中的每一天都要活得健康活得精彩。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有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需要不断审视自己,读后感未完待续,写在阳光明媚的秋季早晨。
《见识》的读后感2引文“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我认为确实非常的中肯,贫穷虽然也是可怕的,但是精神上的贫穷才会是雪上加霜,要是能引导的好,也不能一直贫穷。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父母的见识就是给予孩子的'起跑线。现在想想,感觉差距太大,只有从提高自己开始,从自己做起。
关于金钱观,这个应该因人而异,会有很多版本。自己认为挣钱与爱惜身体都很重要;很多人为了挣钱而不花时间陪孩子,等到孩子逆反起来,没有一个好的教育,再去花更多的钱去弥补,效果还不一定好,这样的钱不过是在自己那里过了一道,并不属于自己。钱和任何东西,都是为了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而不是给你带来麻烦,如果带来了很多麻烦,就该静下来思考一下,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所以尽量在确定性的一些事情里做好,发挥该产生的效果。
《见识》的读后感3过去的一年,在得到App,这件事终于做成了。
我不但写下了362封信,而且,到一年专栏结束的时候,已经有超过8万人,收到过我的信了。
8万多名读者,他们从年龄到经历跨度都非常大,既有大中学生,他们的家长,也有职场上的资深人士,比如上市公司创始人和高管。
这些读者和我一道形成了一个学习团体,我也通过和他们的交流获益匪浅。
英国著名的女首相撒切尔夫人喜欢讲这样一段话:
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能变成决定你的言辞行动。注意你的行动言辞,因为它能变成主导你的行为习惯。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
这可能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性格决定命运的由来。其实决定命运的还包括我们的习惯、行为以及它们背后的思维方式。
当认清了决定命运的因素之后,
当了解了古今中外各种被命运垂青的人的思维方式后,
能够用它们指导自己的行动——
相信,你就会有好命。?
《见识》的读后感4我觉得好的书都会抽时间再重读一次,最近在重读吴军博士(前Google高级资深研究员,原腾讯副总裁)的《见识》一书。
全书共分为九个章节,讲述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古今中外智者对个人自我提升的一些智慧,思考如何成功地过一个精彩的人生。让我产生最大共鸣的是第二章:人生需要做减法,本章由5篇文章构成,下面我分享下我读第3和第4篇文章的感受。
第3篇文章的题目是“西瓜和芝麻”,作者讲述了王妈妈家的女儿与富士康老板郭台铭对比的故事,大女儿和二女儿读完初中就去富士康,每个月能挣20xx多元,她们的老板郭台铭从每个女工身上赚20%的剩余价值,这使得他的财富在20xx年达到了480亿元人民币左右。
对以上事情有个通俗的比喻——芝麻和西瓜,郭台铭是捡西瓜,王妈妈是捡芝麻。一个西瓜的重量是芝麻的两万多倍,因此,捡芝麻捡得再勤劳,也捡不出西瓜的重量。道理虽然很多人都懂,但在生活中捡芝麻的行为非常多:
为了抢几元钱的红包,每隔三五分钟就看看微信;
为了挣几百元的外快,上班偷偷干私活;
为了“双十一”抢货不睡觉……
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当一个人的心思放到了捡芝麻上,他就失去了捡西瓜的可能性。
个人如此,公司亦然,作者举了雅虎的例子,雅虎所开发出的互联网服务数不胜数,然而,这么多产品却没有什么是世界第一的,很多产品在线服务流量和赢利能力非常有限,贡献的都是一些小芝麻,把它们最后加起来,还不如谷歌一个产品带来的收入高。
苹果公司的产品线一个巴掌就能数过来,却是全世界挣钱最多的'公司,因为它在捡西瓜。
个人和公司都要学会做减法,不要在满眼的芝麻上浪费时间,要学会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它们培育成西瓜,让自己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4篇文章的题目是“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得到的罗振宇老师赞扬作者善于利用时间,同时能做很多事情,有读者写信问作者如何挤出时间来,怎样才能同时做更多的事情,作者分享的诀窍恰好与大家想的相反,就是少做事,跳出思维定式,换一个角度来判断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只做重要的事 ……此处隐藏11018个字……完成任务,也就是最基础的东西。第二级强调影响力,也就是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做影响力的工作。第三级则强调能够获取市场上的成功。第四级则强调开创性与独特性,有别人无法取代的作用。第五级则干脆创造出了一个产业。即完成-影响力-成功-独特性-创造一整条完整的链条。
常识,科技和艺术。作者提出,做好前50%靠常识,前90%靠科技,最后的10%靠艺术。我基本赞同。不过我喜欢说常识是基础,做到前八成,良好靠技术,最后的顶尖只能通过艺术。即常识-技术-艺术三段式进阶路线。
至于做好最后1%,其实就是不要看开头了几件事,看结尾了几件事。要走好最后一段路。道理很简单,实践起来却不容易。只能是自己多去实践,努力了。到最后大家都是一样疲倦的,多做好一点点这时就可能会有很显著的效果。方法很简单,多留点体力到最后并且决心做完它。没了,真的没必要说再多了。
重点应该说说三板斧和OKR。哪三板斧呢?愿景-道路-目标,记录,开放接受不同意见。并不见得多复杂,实践就好了。至于OKR,则是关键结果衡量。拆分来看,就是:目标,关键结果,正常进度,实际进度,最后有一个得分和总结。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可以通过表格,曲线折线图等等去表示它。
当然,本书中我还有其他许多收获,比如最好目标-最坏打算方法。就不一一列举了。实际上能够把上面的东西用好就已经超值了。
《见识》的读后感13初读《见识》一书,就被书中“你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这句话所吸引。通读之后,深深为“人生需要做减法”这一观点所折服。
书中提到,印度人无论在婚姻中还是在职业上都比中国人相对成功,是因为印度人在这两方面的选择常常比其他族裔少,而且少的多,所以他们不会陷入选择的困惑,进而在没有选择时通过自己的深度经营努力而取得婚姻和事业的成功。
所以我们要想取得人生的成功,就要学会做减法,给自己少一点选择。那为什么人生需要做减法呢?因为在今天,我们的一个普遍现状就是选择太多,以至于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患”上了“选择困难症”。如现在想要学习一门新的技能,学习的方式五花八门,既有线下和线上课程的区分,又有此家还是彼家机构的不同,选择的`机会多了,可以学习的内容也多了,但我们学习的深度和效果并不比生活在没有很多选择机会时期的古人好很多,很多时候只是学习了一点皮毛。与其在选择时踌躇不前寻求最优,倒不如秉承减法原理,选择一条还不错的路,然后努力坚持走下去,或许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希望我们每一个都深刻理解吴军所说“我们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选择上,而不是经营上,导致难以精进。或许少些选择,会更加聚焦,也会让我们更幸福、更成功”这句话的内涵,多给自己的人生做减法。最后,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秉承“人生需要减法”的原则,选定一个目标,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干劲,不断开创自己的美好未来。
《见识》的读后感14最近读了吴军的《见识》,被书中的多个观点刷新了三观。作为资深的互联网人,作者分别以投资人和过来人的身份,分享了他对商业本质的洞见和人生智慧的领悟。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会写几篇读后感来总结一下作者的观点,分享给大家。
O2O这个概念流行很久了,直译就是从线上到线下,将线上的流量导入到线下的`实体经济中去。这个概念很容易让人觉得线上才是消费主体,在这个主体赚到盆满钵满后,再分一点流量给线下门店。一句话描述就是线上是吃肉的,线下只能喝汤。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互联网化了,基本足不出户就能满足绝大部分的日常需求。比如肚子饿了可以去饿了么点外卖,日用品可以上天猫买,无聊了可以打开爱奇艺看电影。本质上来说,这些互联网服务都是帮我们省钱、省时间,再免却一些体力上的劳累。而当我们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有了更多的闲钱后,却往往又会将它们花在一些线下的娱乐和享受上面,获取线上生活无法比拟的消费体验。当《头号玩家》上映时,虽然我知道等个把月就能在网上看免费的高清版,但还是会忍不住花更多的钱去电影院,看巨幕,感受酷炫的3D效果,而不是省下这些钱来买爱奇艺会员,看更多的电影。
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大部分线上的服务是帮我们省钱,而线下才是真正花钱最多的地方。当经济繁荣到了一定阶段,现实生活会被虚拟化,搬到线上。而随着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又会纷纷回归到升级后的线下生活。这就是一个从线下到线上,再从线上到线下的过程。
将关注点更多的放在线下实体经济,将思想从互联网+转变为+互联网,升级线下的消费体验,就可能会发掘出更多的商业机会。
《见识》的读后感15整本书分为商业篇和人生的智慧篇。部分,看似分离,实则联系紧密,一个人在现代的社会有个好的生活,必定要加入商业社会,与别人进行协作,共同创造财富。
书中内容较多,总结起来应该是如下几点:不能为公司创造收益;不会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工作;做事不认真,试图通过盲目试错寻找答案;做产品是不讲究质量,不认真测试,上线后不停修补;其实一句话:不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高质量的完成一件事。
职场的误区与破解方法:万事开头难,有一个好的开始总是很让人兴奋,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它的性质和成败决定了你此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和事业的起点。如同工作习惯,思维习惯,心态等等。
理性投资观:所有人基本都是花半辈子来挣钱,然后将挣来的钱以钱生钱,过好自己的下半辈子,这是最理想的方式。但常常事与愿违,为什么,在投资总缺乏风险意识。
人生的智慧中,以人生的终极目标来阐述我们该如何生活。
幸福是目的,成功仅仅只是手段而已。如果在生活中为了挣钱,而牺牲了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损害身体,那是得不偿失的。
人生需要做减法,每天我们会遇到扑面而来的信息,也会有多的无计数的事情找上门来,我们经常会被折腾的精疲力尽。但静下下来,并没有发现自己有所进步,仅仅只是原地打转。在生活和工作中,尽量做减法,做真正有用的.工作(即不要捡芝麻,而是把精力聚焦在西瓜上)。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短暂,能力有限,学会取舍,懂得幸福。
见识:即本书的书名,即在生命的长河中,若想有一个幸福安定的生活,我们所应具备的基本常识和观念。天才必定有过人之处,但我们凡人跟他们的差异或许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其他方面,比如认识上,见识上,以及勇气和方法上。起跑线和玻璃心,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输在起跑线真的不是大事,而玻璃心却可以阻碍很多优秀人士堕落。贫穷其实是挺好改变的,在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和格局下。
贤者智慧,朋友最为重要的是品质,而非能力;拉里。佩奇不断的刺激自己,让谷歌不断的突变,保持活力和竞争力;巴菲特的午餐所讲的,最重要的是谨慎,只做自己懂的事情等。
整本书没有过多的教导,吴军博士仅仅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讲述自己的人生观。当然他的人生观是其所有阅读过的书,交往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沉淀。在这个浮躁的,急功近利的世界当中的一剂良药,安抚年轻人躁动的心;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