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观孔繁森纪念馆有感

时间:2025-02-11 16:29:37
观孔繁森纪念馆有感

观孔繁森纪念馆有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孔繁森纪念馆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孔繁森纪念馆有感1

进了大门,我们先来到南面的展室,一进展厅,我首先看到的是一排领导人敬献的花篮,上面还有题字。接着看到正面墙上题字,写的是“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再往里走,看到的是孔繁森爷爷生前用的一些生活用品。墙上的图片和文字介绍的是他的生平及感人事迹。妈妈说孔繁森爷爷是援藏干部,他非常节俭,但经常帮助人。当妈妈说到这些时,我想到他的一个故事:当他要离开西藏时,藏民们给他收拾衣服,发现他身上只有三块五毛钱。只有三块五毛钱,这够干什么用的?

当我走出孔繁森纪念馆时,我已经被他做的.每一件事感动了,我以后要向孔繁森爷爷学习,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品质。

孔繁森离开十年了,但是他的精神,他的事迹却永远激励着我们。1979年4月,孔繁森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自觉服从组织的安排,毅然放弃“高堂在,不远游”的古训,告别年逾古稀的老母、体弱多病的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到海拔4700多米的西藏自治区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历时三年之久。1988年,已任聊城行署副专员的孔繁森二离桑梓,任拉萨市副市长。1992年12月,二次赴藏已期满,由于工作需要,自治区党委希望他到条件更为艰苦的阿里地区任地委书记,此时,他又一次舍小家顾大家留了下来。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行程8万多公里,跑遍了全区106个乡中的98个,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寻求阿里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振兴之路。西藏高寒缺氧,自然条件差,工作、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阿里地区又是“ 世界屋脊的屋脊”。可是,孔繁森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待这些困难,忘我工作。他严以律己,清正廉洁,从不利用职权为个人谋私利,相反他还用自己不高的收入长期收养藏族孤儿,经常为患病的藏胞送医送药,为有困难的藏胞慷慨解囊。每到一个地方,孔繁森都努力把工作做得好上加好。

在岗巴县工作期间,他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在拉萨工作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担任阿里地委书记后,他跨高山、涉深谷、过草原、访藏胞,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他团结和带领当地干部和群众为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而奋斗,赢得藏族同胞的爱戴和尊敬。“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是孔繁森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孔繁森走了,但他的精神仍然被阿里人民传承着。

孔繁森同志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优秀领导干部中的杰出代表,他有着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满腔热忱,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当前,正当全国上下兴起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高潮,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事迹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本色,值得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认真学习。

观孔繁森纪念馆有感2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这是孔繁森的座右铭。当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人们讲,我们聊城有位援藏英雄,他是家乡人心中的英雄。怀着对英雄的敬仰,今年暑假随同“永远跟党走”党员进社区服务队来到了孔繁森的故里——堂邑镇五里墩,重走英雄路,令我感受颇深。

踏在这个村子的土地上,寻觅着英雄的足迹,心中的敬畏油然而生。大柳树下,几位乘凉的老人,兴致勃勃的为我们讲起了孔书记以前的故事。虽然时隔多年,但提起孔繁森,老人们依然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滔滔不绝,口中还时时喃喃道:“小孔,好人呐!好人呐!”

谁说“古来英雄难觅”?谁说天下英雄只瞬间?孔书记就是一位令百姓永记心间的英雄,他的事迹成了大家茶钱饭后的人们话题,他的精神早已融入了每个人的记忆,他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他心中装的只有百姓,从十八岁参军,到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到1979年赴西藏任中共岗巴县委副书记,到1981年历任莘县县委副书记,再到1988年再次赴藏,他的一生都在为党、为人民奉献着。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没喊过一声“累”,没叫过一声“苦”,工作再累再多,他都坚持着。1988年,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但他仍然克服了种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西藏人民见了他,都会叫他一声“亲人”。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孔繁森这样说着,也这样做着。1993年,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他总是怎样坚强,这样乐观,这样让人敬重。

孔繁森的事迹令人感动,孔繁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缺乏的就是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踏实勤恳的精神,作为新中国建设的接班人,我们要以孔繁森为榜样,努力学习、勤奋进取、积极实践,以我所学,服务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观孔繁森纪念馆有感3

纪念馆外阳光和煦。肃穆的纪念馆内,绿树成荫,鲜花静静绽放。纪念馆的大展厅里,众多游客井然有序地参观孔繁森生前的生活用品、工作笔记以及简朴的衣物,包括他深入群众的各种照片。

游客有老有小,有不少是一家人过来参观。不满4岁的林川昊可算是当日参观者中最小的一位。林川昊的父亲说,他们是本地人,孩子是第一次来纪念馆参观。因为姐姐的孩子想写一篇纪念孔繁森的文章,他就把林川昊也带了过来,让他看看这位让聊城人为之骄傲的英雄。小小的林川昊蹦蹦跳跳,却跟着父亲在孔繁森塑像前,仰望站立了许久。

展厅包括齐鲁赤子、汗洒雪域、情系高原、廉洁清正、深切怀念、光耀神州六个板块。许多游客在“汗洒雪域”展览板块前久久驻足。这里陈列着孔繁森先后两次进藏工作时的书信、生活用品和各种照片。菏泽市郓城县黄集乡中心校的肖作仑告诉记者,他和几名学校的`老师“五一”期间来参观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尽管以前学习过孔繁森同志的事迹,但这次亲眼看到他的许多遗物和生活照片, ……此处隐藏2225个字……别人,那么他就一定是一个伟大的人。

观孔繁森纪念馆有感7

7月8日,我处组织开展“知纪明规懂法”教育活动,我们满怀崇敬与感怀参观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共同聆听孔繁森同志的感人事迹,感触颇深,催人奋进。

同志们身着工装,佩戴党徽,进入展馆,我们首先向孔繁森同志塑像深深三鞠躬,接着面对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词,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展馆之中,也净化着我的思想。

随着解说员声情并茂的解说,我们看到了陈列在展台中的孔繁森同志用过的一件件实物,朴实无华的用具,钢劲有力的笔迹,展出图片二百七十余幅,陈列实物千余件。处处记载着孔繁森同志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的崇高精神。

孔繁森同志1944年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参军、入党,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他家有高龄老母,多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当时担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欣然赴藏。西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活艰苦,然而他却十年如一日,一腔热血洒高原。在藏工作期间几乎没给家里寄过钱,却对藏胞十分慷慨大方,用自己的工资为藏胞买药、送生活费、为抚养藏族孤儿竟多次卖血换钱,然而,令人痛惜的意外事情发生了。1994年11月29日,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孔繁森同志干一场车祸中不幸殉职,时年50岁。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他两件遗物;一是仅有的8元6角钱,一是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这就是一位两袖清风、廉洁清正的共产党员的真实写照。

他第一次长途跋涉来到了西藏主持工作的.3年时间里,作为县委副书记的孔繁森深扎基层、几乎跑遍了全县的乡村。任期满后,他回到了山东老家任职,后来第二次主动请缨,到了阿里地区担任副市长,当地人们的缺医少药他看在眼里,他每次下乡都会准备一个药箱,里面放满药品,给百姓们看病送药。展厅的纪录片中有一个镜头是孔繁森同志的同事回忆描述一次走访时,他竟然把身上的毛衣毛裤脱下送给了藏民,自己只剩下单衣单裤,听着这一桩桩感人的事迹,泪水多次润湿了我的双眼。这次任期满了之后西藏请求孔繁森留下,而他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留下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人非常感动。这次他要去的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地方之一,条件更是艰苦。

通过学习和参观,我深深地被孔繁森同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服务人民、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所打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塑造了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崇高形象,我决心把这种坚韧的精神带到今后学习与实践中去。我们不仅增强了对孔繁森精神的认识,更增强了对党和国家的荣誉感和立足岗位做贡献的使命感,懂得了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今后,我将以更加高昂的斗志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平凡的工作中去。

观孔繁森纪念馆有感8

7月8日,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孔繁森同志,缅怀他的事迹,学习他的精神。孔繁森同志是扎根于人民群众沃土中成长的优秀干部代表,他为人民服务三十多年,特别是两次进藏,历时十载。他以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清正廉洁、克已奉公的高尚品德,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塑造了新时期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崇高形象,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奋斗之歌、创业之歌、奉献之歌。

学习孔繁森,就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时刻表现出爱人和助人的优秀品质。孔繁森的情感世界像普通人一样富有,既有对母亲的`拳拳孝心,也有对妻子的温温爱心,还有对子女的片片慈心,更有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忠心。他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他深知“忠孝两难全”。人伦之爱,家庭之情,应当服从民族之情,祖国之爱。他摆正了家庭与国家,个人与人民的关系。把爱的范围扩展到民族之爱,祖国之爱。为西藏的繁荣,藏胞的幸福,忘我工作,直至献出生命。

学习孔繁森,就是要做一个模范共产党员,始终体现出一个先锋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孔繁森对党无限忠诚,他总是用“咱是党的人”,“咱是公家人”来告诫和约束自己,他一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了他人幸福,自己节衣缩食,挨饿受冻,继承和发扬了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对事业鞠躬尽瘁,不怕苦、不怕累、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气概。他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干劲改变着阿里地区的落后面貌。他以身殉职时,留给群众的是振兴阿里经济的十二条建议,留给自己和爱人的只有8块6毛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做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壮烈誓言。

学习孔繁森,就是要做领导干部的楷模,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居官自律,清政廉洁,以权谋公,恪尽职守,是孔繁森同志的工作价值观,他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阿里地委书记……这个称谓不仅是一个职务,一份履历,更是一份责任,一副担子,我身负党的重任,不能顾小家,舍大家,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党的干部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淡泊名利,淡泊权势,两次援藏,三赴边疆,在雪域高原奋斗十余年,将党的宗旨镌刻在世界之颠。

孔繁森同志是高尚的,纯粹的,又是普通的,具体的。他的事迹和精神既感人至深,又真实可学。他是一面旗帜,是一面镜子,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他为榜样,对照自己,鞭策自己。我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各项学习,进一步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严格要求自己,时刻警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努力成为一名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优秀职工。

观孔繁森纪念馆有感9

为进一步筑牢“不想腐”的思想防线,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学思践悟孔繁森精神,根据“知纪明规懂法”为主题的廉洁文化宣传月活动安排,7月8日,49处纪委组织机关45名党员干部前往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开展廉洁教育活动,在缅怀英模光荣事迹中接受“红色教育+廉洁文化”的双重洗礼。

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前,所有人员整齐列队,庄重步入展厅,向孔繁森塑像敬献花篮,深深三鞠躬,并在党旗下重温了入党誓词。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认真聆听、仔细观看了“齐鲁赤子·时代新人”“听党召唤·敢于担当”“汗洒高原·再谱新篇”“情深意重·大爱无疆”“星殉边陲·魂归故里”“光耀神州·精神永存”六个精彩篇章,一幅幅画面、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形象展现出孔繁森同志忠诚、干净、担当的英勇品质,深深感受到孔繁森同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勤政廉洁、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参观后,全体党员干部集体观看专题片《清贫的力量》,通过聆听十多位采访者描述,进一步了解孔繁森同志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党性信念,感人事迹再一次让大家领悟到孔繁森同志‘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归’的奉献精神。

通过参观学习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心灵受到了洗涤,纷纷表示,今后要学习孔繁森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时刻冲在前,事事做表率,以实际行动献礼党的二十大。

《观孔繁森纪念馆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